然而,价格的腰斩,不仅仅是简单的供需关系失衡。消费端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曾经的“夜宵三巨头”——啤酒、烧烤、小龙虾,如今小龙虾的光环似乎暗淡了许多。北京簋街的麻小店老板透露,百元一份的小龙虾,让许多年轻人转而选择更便宜的预制菜。 “虾壳占一半,吃个寂寞”的吐槽,也反映出小龙虾性价比偏低的问题:去除汤水和配菜,真正可食用的虾肉少之又少,要吃过瘾得花费不少。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消费者更加谨慎理性。此外,小龙虾养殖对水质要求不高,也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
这些因素叠加,导致小龙虾“社交货币”的光环逐渐褪去。 90后消费主力更青睐性价比更高、无需剥壳的捞汁小海鲜或麻辣田螺。餐饮行业闭店率的上升,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小龙虾餐饮店闭店率比上一年高出45%。
面对危机,一些企业开始积极求变。江苏楠景水产的袁潮将麻辣虾拆解成小龙虾拌面、虾球盖饭等,甚至开发了荔枝酿虾球等创意菜品。 经济学者所言“没有永远的风口,只有变化的潮流”,正是小龙虾产业面临的现实。
小龙虾产业需要一场“二次革命”。湖北虾农蒋代元不再盲目跟风养殖大虾,而是通过学习直播带货、拓展销售渠道,实现跨区域错峰供应,将中青虾销往全国各地,价格甚至比本地高出3元/斤,销量翻番,实现了“四季有虾”。潜江的“小龙虾 文旅”模式,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龙虾节期间,发放消费券,举办虾王争霸赛,将吃虾变成一场盛大的嘉年华,对产业总产值贡献超过10%。
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产业需要从“拼产量”转向“拼价值”。广西利用温水养殖抢占冬季高价市场,山东开发即食虾球,加工厂将虾壳制成甲壳素保健品,虾尾出口日本、韩国等。2024年,虾尾、虾仁、调味虾的深加工产品产量均大幅增长。冷链物流、科技下乡等措施,也为小龙虾产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餐饮行业也需要适应消费习惯的变化,更新商业经营策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突出“龙虾社交”卖点,才能重现“夜宵顶流”的辉煌。小龙虾价格或许还会反弹,但我们应该敬佩那些在产业链上不断探索、创新的“革命者”,正是他们的努力,才换来我们舌尖上的那份快乐。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