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某些原本鲜为人知的动物因其突出的外形特征被众多网友关注,从而名气大增, “兔狲”就是其中的典型。兔狲是一种小型猫科动物,主食沙鼠、鼠兔等啮齿类动物,其拉丁学名为Felis manul Pallas,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兔狲在中国主要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分布于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和四川北部,高原亚种分布于四川、西藏、青海和新疆,但数量均较稀少[1]。由于兔狲的面部表情丰富夸张,一些动物爱好者幽默地称兔狲为“表情帝”,并将兔狲的图片制作成表情包发布在互联网上,使之成为动物界的“网红”。同时,许多网友对“兔狲”这一名称感到好奇:作为“喵星人”的亲戚,它与“兔”和“狲”有何联系呢?“兔狲”究竟是如何得名的呢?
对此,大众科普传媒的主流看法是:“据资料记载,兔狲是从突厥语系中的一种方言里音译到汉语中来的,原本的意思是‘站住’。古代的牧民在放牧、游猎时如果发现兔狲,往往会脱口而出‘吐逊’(突厥语‘站住’的意思)——更神奇的是,兔狲常常会听话地停下来,回头寻找声音的来源。”[2]按照这种说法,“兔狲”的音译原形大致是tursun。tursun在一些突厥语系语言如维吾尔语中确有“站住”之义,但在现有突厥语族的各主要语言(包括维吾尔语)中,均找不到所指为“兔狲”(或类似的猫科动物)的能指“tursun”(或近似的语音形式),另外,兔狲的警惕性很高,古代牧民若要猎取兔狲,一般应乘其不备,如若对其大喊“站住”,很可能会惊动兔狲而失去捕猎良机。因此,从音译对音和狩猎常识的角度看,该说显然理据不足。
关于“兔狲”的得名之由,语言学者所做的考释很少,仅见李海霞对“兔狲”的理据进行了简要说明:“兔狲:捕食鼠兔(啼兔),形似猞猁狲,故拆猞猁狲组词”[3]。我们认为,“兔狲”中的“狲”确实提示“猞猁狲”,但“兔”提示捕食对象“鼠兔”的观点值得商榷。
捕食对象是动物命名的角度之一,且指称捕食对象的语素在动物名中多出现在定语位置上,如“鱼鹰”“鱼狗”“蛇鹫”“蟹獴”等,但这些动物名都没有捕食对象语素儿化的异名,如“鱼儿鹰”。“兔狲”却又名“兔儿狲”。我们在清代和民国的一些文献中,发现了“兔儿狲”的用例,如:
(1)兔儿狲二张,每张价银五钱,共该银一两。(《川陕总督查郎阿等为准部贡使额尔沁由京回肃贸易等事奏折》乾隆元年四月初一日,引自《乾隆前期准噶尔部与内地的贸易史料(上)》,《历史档案》1992年第2期,39页。)
(2)生、熟犊皮,熟斜皮,生熟驴、马、猪皮,沙鱼皮,银鼠皮,兔儿狲皮,蛇皮,野猫皮,每张四厘。(《北新关志》,[清]许梦闳,转引自孙忠焕主编《杭州运河文献集成 1》杭州出版社,2009年,182页。)
(3)兔儿狲与猞猁狲,其形相似,皮毛各别,分贵贱兔儿狲,其毛粉红色,不值钱。(《当谱》写本之三,清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转引自《当铺鉴别珠宝文玩秘诀》,赵金敏点校整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99页。)
(4)兔儿狲 套料一件,银十两。(《当行杂记》,[清]佚名,转引自庄建平主编《近代史资料文库 第10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250页。)
(5)张家口厅……物产 酒、油、鼸、青盐、白盐、烟,牛、羊、驼、貂、灰鼠、水獭、兔儿狲、猾子皮、山羊、狐、野兽,铁、煤。(《中国地理教科书》,刘师培,广陵书社,2013年,172页。)
这些语例多出现于贸易、典当、物产介绍等领域,最早的可上溯至清中叶,而清代文献中基本未发现“兔狲”的用例。这反映了“兔狲”很可能是由“兔儿狲”删略而来。1949年之后,出于科学研究和动物保护的需要,不含“儿”的“兔狲”因其语义色彩的客观性,顺理成章地成为标准学名,如196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动物图谱 兽类》(第2版)就围绕“兔狲”进行了具体描述。因此,确定了“兔儿狲”中“兔儿”的提示意义,也就清楚了“兔狲”与“兔”在命名上的联系。我们认为,在“兔儿狲”中作为构词成分的“兔儿”与派生词“兔儿”一样,带有生动、可爱的色彩,故并非提示捕食对象,而是与“兔儿爷”中的“兔儿”类似,用以状物之形。当然,二者所具的“兔儿”形貌特征有异:“兔儿爷”是兔首人身,而“兔儿狲”和“兔儿”均体态短胖。“兔儿狲”的命名理据是“兔儿般体胖身小的猞猁”。在维吾尔语中,“猞猁”叫“ ”,“兔子”叫“ ”,而“兔狲”叫“ ”,即“兔形的猞猁” [4]。《昭乌达风情》一书中关于兔狲的描述也可作为佐证:“(兔狲)体形大小似野兔,周身呈青橙色,毛绒基部呈浅灰。”[5]
将“兔狲”与其异名“羊猞猁”及“猞猁”的异名“马猞猁”联系起来考察,不难发现,这些名称的共同理据是:以人们非常熟悉的草食动物之体形比拟较陌生的猫科动物之体形,其中的“兔”“羊”“马”均为喻体性质的构词成分,而“猞猁”(狲)是本体性质的构词成分。当然,从生物学角度看,兔狲和猞猁同科不同属,兔狲并不是猞猁的一种,但“兔狲”一词的确反映了造词初始人们将该物种归为“猞猁”的认知心理。
注释
① 概括地说,在复合词内作定语的“动物语素+儿”一般均用于比喻造词,类似的还有“猫儿眼”(宝石名),其中的“猫儿”为喻体的整体。
② 根据中国皮革协会组织编写的《皮革工业手册 毛皮分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6页),“兔狲”也被称作“兔猞猁”。相比于“兔猞猁”,“兔狲”明显具有双音节优势。
参考文献
View Option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
高耀亭. 中国动物志兽纲:第八卷食肉目[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320-322.
[本文引用: 1]
[2]
彭泽琴, Wright S. 感情丰富的兔狲:能杀毒蛇的荒原独行侠
[J]. 环球人文地理, 2014(1):68-77.
[本文引用: 1]
[3]
李海霞. 汉语动物命名考释
[M]. 成都:巴蜀书社, 2005: 87.
[本文引用: 1]
[4]
米尔夏提. 汉维生物词典[M].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8: 507.
[本文引用: 1]
[5]
徐世明. 昭乌达风情[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1: 483.
[本文引用: 1]
1
1987
... 近年来,某些原本鲜为人知的动物因其突出的外形特征被众多网友关注,从而名气大增, “兔狲”就是其中的典型.兔狲是一种小型猫科动物,主食沙鼠、鼠兔等啮齿类动物,其拉丁学名为Felis manul Pallas,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兔狲在中国主要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分布于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和四川北部,高原亚种分布于四川、西藏、青海和新疆,但数量均较稀少[1].由于兔狲的面部表情丰富夸张,一些动物爱好者幽默地称兔狲为“表情帝”,并将兔狲的图片制作成表情包发布在互联网上,使之成为动物界的“网红”.同时,许多网友对“兔狲”这一名称感到好奇:作为“喵星人”的亲戚,它与“兔”和“狲”有何联系呢?“兔狲”究竟是如何得名的呢? ...
感情丰富的兔狲:能杀毒蛇的荒原独行侠
1
2014
... 对此,大众科普传媒的主流看法是:“据资料记载,兔狲是从突厥语系中的一种方言里音译到汉语中来的,原本的意思是‘站住’.古代的牧民在放牧、游猎时如果发现兔狲,往往会脱口而出‘吐逊’(突厥语‘站住’的意思)——更神奇的是,兔狲常常会听话地停下来,回头寻找声音的来源.”[2]按照这种说法,“兔狲”的音译原形大致是tursun.tursun在一些突厥语系语言如维吾尔语中确有“站住”之义,但在现有突厥语族的各主要语言(包括维吾尔语)中,均找不到所指为“兔狲”(或类似的猫科动物)的能指“tursun”(或近似的语音形式),另外,兔狲的警惕性很高,古代牧民若要猎取兔狲,一般应乘其不备,如若对其大喊“站住”,很可能会惊动兔狲而失去捕猎良机.因此,从音译对音和狩猎常识的角度看,该说显然理据不足. ...
汉语动物命名考释
1
2005
... 关于“兔狲”的得名之由,语言学者所做的考释很少,仅见李海霞对“兔狲”的理据进行了简要说明:“兔狲:捕食鼠兔(啼兔),形似猞猁狲,故拆猞猁狲组词”[3].我们认为,“兔狲”中的“狲”确实提示“猞猁狲”,但“兔”提示捕食对象“鼠兔”的观点值得商榷. ...
1
2008
... 这些语例多出现于贸易、典当、物产介绍等领域,最早的可上溯至清中叶,而清代文献中基本未发现“兔狲”的用例.这反映了“兔狲”很可能是由“兔儿狲”删略而来.1949年之后,出于科学研究和动物保护的需要,不含“儿”的“兔狲”因其语义色彩的客观性,顺理成章地成为标准学名,如196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动物图谱 兽类》(第2版)就围绕“兔狲”进行了具体描述.因此,确定了“兔儿狲”中“兔儿”的提示意义,也就清楚了“兔狲”与“兔”在命名上的联系.我们认为,在“兔儿狲”中作为构词成分的“兔儿”与派生词“兔儿”一样,带有生动、可爱的色彩,故并非提示捕食对象,而是与“兔儿爷”中的“兔儿”类似,用以状物之形.当然,二者所具的“兔儿”形貌特征有异:“兔儿爷”是兔首人身,而“兔儿狲”和“兔儿”均体态短胖.“兔儿狲”的命名理据是“兔儿般体胖身小的猞猁”.在维吾尔语中,“猞猁”叫“ ”,“兔子”叫“ ”,而“兔狲”叫“ ”,即“兔形的猞猁” [4].《昭乌达风情》一书中关于兔狲的描述也可作为佐证:“(兔狲)体形大小似野兔,周身呈青橙色,毛绒基部呈浅灰.”[5] ...
1
1991
... 这些语例多出现于贸易、典当、物产介绍等领域,最早的可上溯至清中叶,而清代文献中基本未发现“兔狲”的用例.这反映了“兔狲”很可能是由“兔儿狲”删略而来.1949年之后,出于科学研究和动物保护的需要,不含“儿”的“兔狲”因其语义色彩的客观性,顺理成章地成为标准学名,如196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动物图谱 兽类》(第2版)就围绕“兔狲”进行了具体描述.因此,确定了“兔儿狲”中“兔儿”的提示意义,也就清楚了“兔狲”与“兔”在命名上的联系.我们认为,在“兔儿狲”中作为构词成分的“兔儿”与派生词“兔儿”一样,带有生动、可爱的色彩,故并非提示捕食对象,而是与“兔儿爷”中的“兔儿”类似,用以状物之形.当然,二者所具的“兔儿”形貌特征有异:“兔儿爷”是兔首人身,而“兔儿狲”和“兔儿”均体态短胖.“兔儿狲”的命名理据是“兔儿般体胖身小的猞猁”.在维吾尔语中,“猞猁”叫“ ”,“兔子”叫“ ”,而“兔狲”叫“ ”,即“兔形的猞猁” [4].《昭乌达风情》一书中关于兔狲的描述也可作为佐证:“(兔狲)体形大小似野兔,周身呈青橙色,毛绒基部呈浅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