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波拿巴

杜伊勒里宫书房中的拿破仑

Jacques-Louis David (Public Domain)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是科西嘉岛出生的法国将军与政治家,自1804年至1814年以“拿破仑一世”(Napoleon I)的名号统治法兰西帝国,并于1815年短暂复辟。他建立了自查理曼大帝以来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帝国,在所征服的土地上推行自由主义改革,但也以毁灭性的拿破仑战争(1803–1815)为代价。

出身于科西嘉小贵族家庭的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战争(1792–1802)期间迅速崛起,先后率军征战意大利与埃及。1799年,他通过“雾月十八日政变”夺取法国政权,并于1804年加冕为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及其著名的“大军团”(Grande Armée)与欧洲列强多次交战;至1807年7月签订《提尔西特条约》时,他的权势几乎覆盖了西欧与中欧的大部分地区。

然而,1812年入侵俄国的惨败使整个欧洲转而反对他。1814年4月,他被击败并流放至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但次年他又重返法国,开始了短暂的“百日王朝”。1815年6月18日,他在滑铁卢战役中再度失败,随后被永久流放至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并于1821年5月5日逝世于此。

拿破仑以其卓越的军事生涯最为人所铭记——他共参与六十场战役,仅七次失利。他的军事创新深刻改变了欧洲的战争方式:他大规模运用征兵体制,将军队组织定型为军团制,并开创了若干沿用至今的军事战术。他常与亚历山大大帝及尤利乌斯·凯撒并列,被视为历史上最杰出的统帅之一。同时,他制定的《拿破仑法典》成为欧洲大陆的民法典范,并深刻影响诸多现代国家的法律体系。无论被视为改革者还是独裁者、好战者还是自由的捍卫者,拿破仑始终是一位充满争议却家喻户晓的西方历史泰坦。

早年生活

未来的法兰西皇帝于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原名拿波里奥内·迪·博拿巴(Napoleone di Buonaparte)。博拿巴家族最初起源于意大利,1529年迁居科西嘉,在当地成为小贵族。拿破仑的父亲卡洛·博拿巴(Carlo Buonaparte)是一名律师,家境殷实,拥有阿雅克肖一座三层的博拿巴宅邸(Casa Bonaparte),以及乡间别墅、一片葡萄园和一群羊。拿破仑是卡洛与玛丽亚·莱蒂齐亚·博拿巴(Maria-Letizia Bonaparte)的次子,上有哥哥约瑟夫(Joseph),下有弟弟吕西安(Lucien)、路易(Louis)、热罗姆(Jerôme),以及姐姐埃莉莎(Elisa)、波利娜(Pauline)和卡罗琳(Caroline)。

被逐出故乡后,拿破仑不再是科西嘉的民族主义者,而是转而全身心投入到法国的事业之中。

几个世纪以来,科西嘉岛虽然名义上受热那亚共和国统治,但实际上长期保持自治。然而,1768年,财政拮据的热那亚将科西嘉岛出售给法国王国,后者希望以更直接的方式对这片地中海岛屿实行统治。这一举动立刻引发了岛上强烈的抵抗,一支由富有魅力的帕斯夸莱·保利(Pasquale Paoli)领导的科西嘉自由军顽强地阻击了法军的入侵。直到1769年5月的庞特诺沃战役(Battle of Ponte Novu),法军才取得决定性胜利,保利的部队被击溃,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拿破仑的父亲卡洛·博拿巴(Carlo Buonaparte)起初是保利的支持者,拥护科西嘉独立,但在失败之后,他选择向法国宣誓效忠。作为回报,新成立的法国行政当局授予博拿巴家族新的贵族头衔与荣誉。

1779年4月,卡洛利用他与法国官员建立的关系,将两个年长的儿子送往法国受教育。九岁的拿破仑被送入特鲁瓦附近的布里埃讷皇家军事学校(Royal Military School of Brienne-le-Château),开始接受军事训练。接下来的五年中,他孤独地度过寄宿生活。浓重的科西嘉口音、独特的姓名以及炽烈的地方民族意识使他与同学格格不入,几乎没有朋友。于是他将全部的热情投入书本之中,甚至一度立志成为作家,写下了六十余篇随笔、中篇小说与政治小册子,其中包括一部《科西嘉史》。在课堂上,他展现出卓越的才智,尤其擅长数学。尽管他的教育由修士负责,但他对耶稣基督的神性持怀疑态度,从而将宗教视为一种政治工具——这一思想后来深刻影响了他的治国理念。

布里埃纳的拿破仑

Jacques Marie Gaston Onfroy de Breville (Public Domain)

1784年2月,父亲卡洛去世。两年后,拿破仑从享有盛誉的巴黎军校(École Militaire)毕业,获任炮兵少尉,但此后大部分时间都在科西嘉度过。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拿破仑与兄弟姐妹热烈拥护革命。1792年4月,他当选为国民自卫军的中校。博拿巴家族对新政府的支持使他们与仍坚持科西嘉独立的保利阵营发生冲突。随着矛盾不断升级,1793年,拿破仑一家被迫逃往法国本土。 从此,离开故乡的拿破仑不再是科西嘉的民族主义者,而是彻底投入了法兰西的事业。

法国大革命

1792年春,革命后的法兰西向奥地利与普鲁士宣战,掀起了长达十年的革命战争。9月20日,法军在瓦尔米战役(Battle of Valmy)中取得惊人胜利,革命的命运由此彻底改写。仅两天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正式成立,次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王权终结。随着共和国的扩张与激进化,更多欧洲列强加入了反法同盟——英国、西班牙与荷兰共和国先后对法宣战。1793年8月28日,英西联军舰队占领土伦港(Toulon),而这正是法国地中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其得失关系到共和国的生死存亡。

此时,年轻的拿破仑发表了一篇支持雅各宾派的政治小册子《博凯尔的晚餐》(Le Souper de Beaucaire),为革命政府的强硬措施辩护。此文令数位雅各宾派领袖深受震动,从而促成了他被任命为土伦围城战的炮兵指挥官。围城期间,拿破仑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判断力与果断的领导才能,他的炮火在12月19日的决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帮助共和国重夺土伦。虽然在最后的突击中负伤,但年仅24岁的他仍被破格晋升为准将。

博凯尔的晚宴

Jean-Jules-Antoine Lecomte du Nouÿ (Public Domain)

1794年7月,恐怖统治结束,雅各宾派倒台,拿破仑一度被捕,后被释放。失去了政治靠山的他似乎前途黯淡,然而命运再次转折。1795年10月4日(共和历13雾月),保王党人发动起义,威胁巴黎。共和国政府危在旦夕,而当时首都中少有的职业军官之一便是拿破仑。他被任命负责巴黎防御,行动果断、手段冷峻——调集火炮,用霰弹猛烈扫射暴徒,“一阵葡萄弹拯救了共和国”。

成功平定“雾月十三日起义”后,拿破仑引起新政府——督政府首脑之一保罗·巴拉斯(Paul Barras)的注意。1795年,巴拉斯将这位年轻将军介绍给一位32岁的寡妇——约瑟芬·德·博阿尔内(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拿破仑对她一见钟情。巴拉斯不仅撮合了两人的婚事,还为拿破仑谋得意大利方面军的指挥权。1796年3月9日,拿破仑与约瑟芬举行民事婚礼,两天后便启程前往意大利战场。自此,他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写为法语化的形式——“Napoleon Bonaparte”。

意大利、埃及与雾月政变

当拿破仑初抵意大利时,他的军官们对这位年轻指挥官并无太多敬意。眼前的他身材矮小、面容清瘦,年仅二十六岁,从未统领过一支军队。然而,这样的轻视很快便烟消云散。拿破仑以铁腕整顿纪律涣散、士气低落的意大利方面军,并设法筹得军需物资,随后以闪电般的速度向撒丁—皮埃蒙特王国发起进攻,仅用一个月便迫使其退出战争。紧接着,他挥军奥地利,占领米兰,在意大利北部建立起数个法国附属共和国。他又包围奥地利的重要据点曼图亚,在卡斯蒂廖内战役(1796年8月5日)、阿尔科尔战役(1796年11月15–17日)与里沃利战役(1797年1月14–15日)中接连击败奥军。1797年2月,曼图亚失守,拿破仑的军队已能直接威胁维也纳。奥地利被迫求和,并于当年10月签署《坎波福尔米奥条约》,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就此结束。

阿尔科莱战役

Horace Vernet (Public Domain)

拿破仑在意大利的辉煌战绩令他深得士兵爱戴,他们亲切地称他为“小下士”(Le Petit Caporal)。他在法国的声望也随之扶摇直上——诸如他在阿尔科尔桥上英勇冲锋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后来“拿破仑神话”的开端。1798年,拿破仑获得批准率军远征埃及,以打击英国在该地区的势力。他在金字塔战役(1798年7月21日)中大败马穆鲁克骑兵,占领开罗,随后北上叙利亚,却在阿克围城战(1799年3月20日至5月21日)中遭英—奥斯曼联军阻击,被迫撤回亚历山大港。同年8月,他悄然离开埃及返回法国。尽管这场远征在军事上以失败告终,却因罗塞塔石碑的发现极大推动了埃及学的发展。

1799年10月,拿破仑重返法国,正值政局混乱、督政府腐败不堪。几位心怀不满的政治家——如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Emmanuel-Joseph Sieyès)——邀请他充当政变的“利剑”。拿破仑欣然接受,并于1799年11月9日至10日(共和历雾月18日)发动政变,以几乎不流血的方式推翻督政府。随后,他巧妙地排挤西哀士,成为新政权——法兰西执政府的核心人物。至此,拿破仑正式掌握法国最高权力,宣告了法国大革命的终结,也标志着“拿破仑时代”的伟大开端。

第一执政与皇帝

执政府时期持续了四年,在此期间,拿破仑取得了一些最具持久影响的政治成就。他于1801年签订《宗教协约》,使法国与天主教会和解;他还颁布《拿破仑法典》,继承并完善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部分自由改革原则。他曾派遣远征军前往海地,试图重新夺回该地并恢复奴隶制度,但这场远征以失败告终,海地于1804年获得独立。作为第一执政官,拿破仑还完成了“路易斯安那购地案”,使美国的领土面积扩大了一倍。在军事上,他越过阿尔卑斯山,并于1800年6月14日在马伦哥战役中击败奥地利军队;两年后,他又通过《亚眠条约》结束了革命战争。大约在这一时期,他经全民公投被确认终身担任第一执政官。同年,公民公投确认拿破仑为“终身第一执政”,他的权力稳固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贝尔维德雷版)

Jacques-Louis David (Public Domain)

然而,拿破仑深知,只有确立世袭体制,才能让政权真正持久。1804年5月18日,他宣布建立法兰西帝国,自封为“法兰西人的皇帝”(Empereur des Français)。同年12月2日,加冕典礼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面对教皇庇护七世,拿破仑亲手将皇冠戴在自己头上,以此象征权力来源于国家与个人意志,而非上天或教会。此时,拿破仑战争已全面爆发。英国自1803年5月重新向法国宣战。1805年3月,拿破仑又加冕为“意大利国王”,英国随即联合奥地利、俄国与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War of the Third Coalition)。拿破仑毫不迟疑,亲率新组建的“大军团”(Grande Armée)挺进德意志。大军被划分为八个半独立军团,各自机动灵活、协同作战,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战略体系——这是现代战争组织形式的雏形。

人们常常批评拿破仑过于信任并赋予他那几位能力平庸的兄弟以过大的权力。

这一军团体系事实证明极为高效,使拿破仑得以在乌尔姆战役(Ulm Campaign)的收官阶段迫使奥军投降。随后,他于11月13日占领维也纳,并在12月2日的奥斯特里茨战役(Battle of Austerlitz)中大败奥俄联军——这场胜利被广泛认为是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杰作之一。奥地利投降后,拿破仑重新整合了德意志诸邦,将它们编入“莱茵联邦”(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置于法国的保护之下。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延续近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于1806年7月正式解体。 拿破仑还废黜了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国王,让兄长约瑟夫(Joseph Bonaparte)登上王位;1806年,他又让弟弟路易(Louis Bonaparte)出任荷兰国王,而最小的弟弟热罗姆(Jérôme Bonaparte)则在1807年被封为威斯特法伦国王。拿破仑试图建立一个由波拿巴家族统治的“新王朝体系”,但也因此常被批评——他过分信任并赋予那些缺乏治国才能的兄弟们以过高的权力。

1806年10月,普鲁士与俄国、英国联合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War of the Fourth Coalition)。拿破仑在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Battle of Jena-Auerstedt,10月14日)中彻底击溃普军,仅数日后便凯旋进入柏林。随后他进军普鲁士占领的波兰地区,建立新的附庸国——华沙公国(Grand Duchy of Warsaw)。在血腥的艾劳战役(Battle of Eylau,1807年2月7–8日)中,法俄两军激战成平。6月14日,拿破仑在弗里德兰战役(Battle of Friedland)中终于击败俄军,并在尼曼河中央的一艘木筏上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Alexander I)会晤,商定和平。 随后签订的《提尔西特和约》(Treaties of Tilsit)确立了法俄同盟,亚历山大同意加入拿破仑对英国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封锁——即“大陆体系”(Continental System)。同时,普鲁士丧失了一半领土。至此,拿破仑的权力达到了巅峰——他的影响力横贯西欧与中欧,法兰西帝国的版图与威势前所未有。

西班牙与俄国

1807年,拿破仑下令入侵葡萄牙,以惩罚其拒绝遵守“大陆体系”(Continental System)。里斯本很快陷落,但拿破仑仍不满足——他一如既往地抓住一切政治机遇,借西班牙王室内部的纷争为由,于1808年出兵入侵西班牙,并强行让兄长约瑟夫(Joseph Bonaparte)登上西班牙王位。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迅速掀起反抗法军占领的斗争,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被称为“半岛战争”(Peninsular War, 1807–1814)。在英国军队的援助下,当地抵抗力量以顽强的游击战(guerrilla warfare)抵御侵略,使法军陷入血腥消耗战。不久,约二十万名法军被困在伊比利亚半岛,这极大削弱了法国的军事实力与资源。

拿破仑一世的帝国宝座像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Public Domain)

与此同时,伊比利亚叛军的初步胜利鼓舞了奥地利帝国,于1809年4月发动了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War of the Fifth Coalition)。在这场战争中,拿破仑在多瑙河畔的阿斯珀恩—埃斯林战役(Battle of Aspern-Essling, 5月21–22日)中首次遭遇失败——这是他自称帝以来的第一次挫败。尽管他随后重新集结军队并在瓦格拉姆战役(Battle of Wagram, 7月5–6日)中击败奥军,但阿斯珀恩—埃斯林的失利已让整个欧洲确信:拿破仑并非不可战胜。在与奥地利停战后,拿破仑于1810年4月迎娶了奥地利大公主玛丽·路易莎(Marie Louise),即哈布斯堡皇帝之女。此前一年一月,他因约瑟芬(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未能诞下继承人而与之离婚。1811年3月20日,玛丽·路易莎生下一名男婴——拿破仑二世(Napoleon II),被授予“罗马之王”(King of Rome)之称。

删除广告

广告

至1811年,法俄两国的关系已濒临破裂。俄国视法控下的华沙公国(Duchy of Warsaw)为对自身安全的威胁;而拿破仑则因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退出大陆体系而感到遭到背叛。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正式发动对俄战争——超过61.5万名法军及其盟军跨过涅曼河(Niemen River),成为欧洲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入侵。然而,俄军拒绝决战,而是采取诱敌深入与“焦土政策”(scorched-earth tactics),一路焚毁村庄与补给,使法军在尚未遭遇主力之前就因饥饿、寒冷与疾病损失逾十万人。9月7日,双方在博罗金诺战役(Battle of Borodino)中展开惨烈交锋,法俄双方死伤惨重。战后,拿破仑于一周后进入莫斯科,却发现整座城市已被居民放弃,并被大火吞噬——这座焦黑的废墟对占领军而言毫无价值,也预示着法军灾难的开端。

覆灭

意识到俄国人无意议和后,拿破仑于1812年10月下令撤退。然而,残酷的严冬与穷追不舍的俄军几乎摧毁了他的“大军团”(Grande Armée);当法军于12月再次越过涅曼河时,已损失了整整五十万士兵。欧洲列强终于迎来了击败拿破仑的良机。在随后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1813–1814)中,俄国联合英国、普鲁士、奥地利与瑞典共同出击。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1813年10月16日至19日)中遭受惨败,众多德意志盟国纷纷倒戈,莱茵邦联就此瓦解。协约联军旋即入侵法国,迫使拿破仑于1814年4月11日宣布退位。他被流放至地中海的厄尔巴岛,而法国王位则由路易十八继承。

退位后的拿破仑,枫丹白露

Paul Delaroche (Public Domain)

1815年3月1日,拿破仑趁波旁王朝复辟所引发的政治动荡,率一千名士兵登陆法国南部海岸。3月20日,他凯旋进入巴黎,开启了他短暂的第二次统治时期——百日政权。列强毫不迟疑地将他宣布为“法外狂徒”,并迅速集结新军。至5月底,第七次反法同盟派出两支军队北上比利时,一支是由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率领的英荷德联军,另一支是由普鲁士元帅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统帅的普军。1815年6月15日,拿破仑亲率大军进攻比利时,但在滑铁卢战役(6月18日)中遭到决定性失败。四天后,他再次退位,并被流放至南大西洋荒凉的圣赫勒拿岛。在那里,他被英国严密监视,健康日渐衰退,终于于1821年5月5日逝世,享年五十一岁。